茅台,无疑是中国民族工业产品走向世界的先驱。但是,当年的茅台酒,究竟是怎样走出国门,走向世界的呢?
茅台百里之外,遵义县新舟镇禹门村,这是一个神奇的小村寨。它幅员不过十里,但却名动海内外。
晚清以后的一百多年间,这里走出了几十位文人学者、两位外交官和大批有作为的官吏。人们把这个学者群的成就,称为“沙滩文化”。
黎庶昌(1837—1896年),就是“沙滩文化”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。作为晚清时期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,黎庶昌是贵州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,同时也是向海外推介茅台酒的先驱。
黎庶昌
1879年,李西蒲在法国巴黎举办开凿运河的筹备会时,黎庶昌时任中国驻法公使馆参赞,代表各国出席筹备会人员讲话,祈盼大功早日告成。
1882年6月18日,时任驻日大使的黎庶昌,在东京官邸宴请日本学者、诗人和汉学家,饮酒赋诗。席间友人透露,有人即将在朝鲜火烧日本大使馆,日本政府以此为借口,派兵进犯朝鲜。
黎庶昌立刻向总理衙门和北洋水师密电告急,提督丁汝昌带三艘兵舰赶赴仁川。日舰见中国军队早有准备,只好返航。同时,总理署派兵急驰汉城,一场即将燃烧起来的战火,熄灭了。
1887年,黎庶昌再度出使日本。他特意派人购置了一批回沙茅酒,押运出海赴日上任。黎庶昌以诗文和酒在日本广泛交流,客观上使茅台酒在日本赢得了声誉。
数十年后,家乡美酒就在庆祝运河通航的博览会上获得了国际声誉。这段历史因缘,饶有趣味。
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因为黎庶昌这个老乡,19世纪80年代,茅台酒得以从云贵高原的深山村落,走出了国门。
然而,成就茅台酒声名远播的,却是参加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博览会。而这一切,注定绕不开陈琪。
陈琪,又名陈兰熏,浙江青田人,是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第一人。
陈琪(前排右四)
光绪三十年(1904年),慈禧太后采纳了南洋华侨张振勋的建议,派南洋新兵督练陈琪组织筹办南洋劝业会。
清宣统二年(1910年),南洋劝业会在南京举办,历时半年,吸引了数十万中外人士参观,日本、美国、德国实业界纷纷组团前来贸易。茅台在此次展览会上获奖,从此被掀起盖头,为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。
1915年,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举行。陈琪作为中国政府筹备巴拿马事务局局长兼赴美赛会监督处监督,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展。茅台酒获得了荣誉勋章(Medal of Honor),享有“世界名酒(World Famous Liquor)”的美誉。
次年,美国南加州圣迭戈举办巴拿马加州万国博览会,茅台酒再次荣获大奖。与法国科涅克白兰地、英国苏格兰威士忌,被公认为世界三大蒸馏名酒。
陈琪成功组织了中国参展团,茅台酒得以走向世界。那么,90多年前,中国一片混乱,又是谁,把一个小山沟里的酒送出去的呢?
这个人,就是时任农商部主事,兼办巴拿马博览会工作的贵州人乐嘉藻。他以巴拿马赛会直隶协会代理会长名义,赴旧金山参加巴拿马世界博览会,介绍茅台酒与世界。
乐嘉藻(1867—1944年),字彩澄。老贵阳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,“华家的银子,唐家的顶子,高家的谷子,乐家的才子”,乐嘉藻,就是清末民初黔中四大富商之一的乐家子弟。
乐嘉藻
当年,在北京报国寺里“公车上书”的千余名举人里,也有乐嘉藻。这个贵州人自己署名奏折直接上书光绪皇帝,内容为主张全盘学习西方科学教育,其措辞激烈以至军机处留中不发,既不提交议处也不批示答复。
“公车上书”后,乐嘉藻回到贵州,创办了贵州第一所力行现代教育的贵阳师范学堂;随后发起成立贵州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科学会,并任会长;又参与成立自治学社,加入同盟会,并当选为贵州咨议局第一届议长及教育总会会长。
辛亥之秋,武昌起义,全国震荡。作为贵州辛亥革命的领导人之一,乐嘉藻后任大汉贵州军政府枢密员。唐继尧等摧毁革命组织,乐嘉藻赴京请愿,自此未回贵州。
在乐嘉藻的帮助下,茅台酒走出贵州,走向世界,跻身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列。从此,茅台酒让世界啧啧称奇、陶醉不已。
从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开始,茅台,从中国走向了世界;世界,因此认识了中国的茅台。
时光流转,近百年后的2010年,当茅台在上海拥抱世界之时,茅台酒厂已成长为国际同行业一流企业。
近百年前举世瞩目的“世界名酒”荣誉桂冠,至今依然枝叶青翠;20世纪初载入史册的国际大赛桂冠,今天更加璀璨。
新时期的茅台人,实施国际营销战略,建立海外网络,市场覆盖亚洲、欧洲、美洲、大洋洲、南部非洲及中国重要口岸的免税市场。
茅台已走向世界,世界正走向茅台。
聚匠心,酿匠和,敬匠人
图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贵州国联原荘酒业有限公司整理发布,转载请注明出处